德州撲克  德州撲克德克薩斯撲克全稱爲Texas Hold’em poker,中文簡稱爲德州撲克。是壹種玩家對玩家的公共牌類遊戲。壹張台面上少則2人,多則可以容納22人,而壹般是由2到10人參加。德州撲克壹共有52張撲克牌,沒有王牌。每個玩家分兩張牌作爲“底牌”,五張由荷官陸續朝上發出的公共牌。在牌局開始的時候,每個玩家都會發得兩張面朝下的底牌。在經過所有的押注圈以後,若仍不能分出勝負,遊戲則會進入“攤牌”階段,也就是讓所剩的玩家亮出各自的底牌以較高下,持大牌者獲勝。
  德州撲克是壹種技巧性非常強的撲克遊戲,有壹定的運氣成分,但玩家之間主要還是要靠鬥智力、耍手腕、動腦筋。其規則非常簡單,比較容易掌握,但是要達到精通的境界卻有壹定的難度。想要成爲壹個成功的德州撲克玩家,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攻守策略,還要能認清對手的各種玩牌伎倆,根據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長遠來講,玩德州撲克就象進行壹場馬拉松比賽,誰更有耐心技術水平高誰就會贏,不象賭場其他的遊戲,贏錢主要是靠運氣。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麻將”起源知甯波方言     風靡世界的中國麻將文化起源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啓航地甯波, 
它最早産生于中國古代博戲,直至清代鹹豐年間才由甯波人陳魚門整理並定下規則和打法。麻將起源地陳列館以麻將的發展史爲線索,借助天壹閣豐富的藏書資料和文物藏品,考證了陳魚門先生的生平、中國博戲的發展史、麻將的産生演變史,並從甯波的方言、航海術語等方面佐證了麻將與甯波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我國首家以麻將文化爲主題的博物館。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將在海外的傳播 麻將,人們玩弄于股掌的小玩意兒,用它霹啪砌方城的聲音爲任何壹個中國城市的人們所熟悉——然而,在麻將初誕的時候,它曾被視爲“國粹”、視爲中國“國民性”具體而微的代表,二十世紀初期它還漂洋過海,在英美等地發展,在1930年代左右蔚爲風潮,在加利福尼亞的海邊,美國女人們泡在遊泳池裏打麻將度日。對于她們來說,這種滑溜溜的消磨時間的小玩意,交織著異國情調的浪漫,也是中國古老智慧的菁華,中國文化的象征。   早在上世紀20年代,麻將就從美國輾轉傳入歐洲,並曾短暫流行。   1920年前後,美國商人JoesphBabcock將麻將從上海介紹到了美國。他寫了壹本小冊子,統壹了英文術語的規範,取麻將的英文名爲“Mah-Jong”,並擁有版權。僅就美國的盛況來看,1922年131000多副麻將搶售壹空,售價高達壹副500美元,而現在壹副上好的麻將也不過100美元;1923年的銷售猛增到壹百五十萬副,當時美國有壹千五百萬人玩起了麻將,其中大部分是家庭主婦。   巴布考克將麻將帶入美國後幾年,麻將又被傳入了歐洲,1920年代,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都興起了麻將,甚至壹些王室貴族也迷上了這項“中國國技”。   至于麻將在歐洲的發展,不得不提及“橋頭堡”荷蘭,這個擁有1600萬人口的國家,至今還保持著原先的大部分規則。20世紀20年代,荷蘭曾經成立過壹個“荷蘭麻將團體”的組織,不過由于對遊戲規則的困惑不解,不久他就解散了。“荷蘭麻將團體”沒落以後,荷蘭人只會在家中與親戚朋友或是小俱樂部中玩這項遊戲,而不會與其他的團體聯系比賽。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壹家名爲“第壹荷蘭麻將社會”的俱樂部爲他們早期的比賽制定了壹系列的麻將規則,而這些規則基本上是以J.P. Babcock傳到西方的規則爲基礎的。這項荷蘭當時唯壹的麻將比賽被稱爲荷蘭冠軍杯。   麻將是中國人的發明,俗語說:“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壹億在觀察”。不過,麻將的身影已經出現在全世界,這其中有華人的傳播,更重要的卻是麻將本身的魅力所致。   中國人玩橋牌或是斯諾克,贏了之後說的是“我贏了”;英國人玩麻將,贏了之後說的是“I hu-ed(我和了)”——與那些舶來的遊戲相比,中國麻將的海外之路可謂原裝出口,原汁原味。不但“I hu-ed”,就連“吃”、“碰”這樣的習語,也原版出現在西方人的麻將桌上,它們簡短有力,不需解釋,在風行中與20世紀歐美文化實現了無縫對接。   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不少旅居中國的西方人,入境隨俗跟著中國人學打麻將。20年代,壹個叫巴布考克(Joseph Park Babcock)的美國商人,開始實現向美國系統介紹中國麻將的計劃。他的步驟嚴密而有序,從麻將牌到麻將規則,乃至麻將的英文音譯“Mah-Jongg”都由他帶給了美國。他爲歐美人寫的簡單化的麻將教程《麻將規則》被人親昵的稱爲“小紅書”,幾乎稱爲當時最受歡迎的書籍之壹。席卷美國的麻將風潮並不讓人覺得奇怪,作家菲茨傑拉德這樣诠釋著當時的美國:“這是美國曆史上最爲放縱和絢麗的時代,這是最值得書寫的時代。”在20年代那個爵士年代中,有著異國情調、私密性、戰略性和隆重感的中國麻將,也在此時書寫下屬于自己的篇章。   日本的麻將普及,是1924年從報刊上壹點壹滴的介紹開始的,因此後來在《朝日新聞》的讀者提問壹欄中,有了“最近小說和報紙上看見的支那的麻將是什麽?”的問題。然而此時的麻將遊戲僅僅局限在有閑階級中的上流家族、以及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男女學生中。麻將以高雅運動的面目出現在咖啡館和高檔餐館中,在東京神樂坂地區的咖啡館裏,僅壹套麻將就使得像廣津和郎、佐佐木茂索等名士、畫家、官吏們蜂擁而至。到了1925年,《朝日新聞》上連載的菊池寬小說《第二の接吻》上寫到4人玩麻將的場景時,麻將已經滲透到許多人的生活中,到了昭和年代更是風靡壹時,出現了許多麻將愛好者的團體。   2011年11月28日至30日,200多名選手參加了首屆北美麻將冠軍聯賽。該協會還決定,今後每年都將舉行聯賽。據介紹,此次大賽冠軍不僅將獲得2500美元獎金,還能獲得次年爲冠軍“加冕”的特權。   瑪多認爲,舉辦這些比賽不僅爲麻將愛好者提供聚會機會,還能讓他們結交新朋友。來自得克薩斯州的參賽選手馬特·伯格說:“我壹直都玩在線麻將,此次大賽讓我很興奮,與真實玩家對決,那種感受非常不壹樣,我期待著能參加壹場國際麻將大賽。”   荷蘭是歐洲的“麻將橋頭堡”,這項遊戲從這裏發端,傳遍歐洲各國。   2005年,荷蘭麻將愛好者成立了“荷蘭麻將協會”。   隨後歐洲各國麻將協會紛紛湧現,就在同壹年,澳大利亞、丹麥、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荷蘭等7國麻將協會倡議在丹麥注冊成立了歐洲麻將協會,並于當年舉辦了第壹屆歐洲麻將錦標賽。   該協會工作人員表示,歐洲麻將協會是壹個非盈利機構,沒有政治和宗教成分,他們的目的只是在歐洲推廣麻將,讓更多歐洲人愛上這項來自中國的古老運動。   “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4個歐洲國家的麻將協會成爲歐洲麻將協會的成員。”該工作人員說,“我們在歐洲已經舉辦了四屆歐洲麻將錦標賽,在德國、日本等地也曾多次舉辦友誼賽。”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將在中國的影響 麻將運動不僅具有獨特的遊戲特點,而且具有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壹體的運動,魅力及內涵豐富、底蘊悠長的東方文化特征,因而成爲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麻將運動在我國廣大的城鄉十分普及,流行範圍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爲我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智力體育活動。麻將運動的客觀存在是當今中國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現實。   作爲壹種中國傳統的文化現象,麻將運動確有其表現形式上的多元性。正因爲如此,有人認爲,麻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價值堪稱國之瑰寶;也有人深惡痛絕,認爲麻將是賭博之首,其罪惡程度幾與吸毒無異。   麻將與賭博並沒有必然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後,賭博消失了,麻將卻在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中健康地存在了許多年。今天,當有人用麻將作賭具的時候,其罪責,當不在麻將。桔生于淮南謂之桔,植于淮北謂之積。事在人爲。   正因爲麻將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流行很廣,影響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將牌不僅在亞洲盛行,而且還流行歐美。當時出口的麻將牌,牌面上往往還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國外有許多詳細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志。日本等壹些國家還有專門研究麻將牌的團體以及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大賽。在歐美,把麻將視爲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裝進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來也不乏其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觸角已經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有人開發出“麻將軟件”,人坐在計算機前,按動鍵盤,就可以同計算機打起“雀戰”,其樂無窮。   在我國,麻將牌在壹個時期內曾被打入冷宮。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壹種娛樂活動。退離休的老同志,有閑暇時打上幾圈,精神煥發。家庭裏,逢年過節,舉家團聚,打幾圈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快。現在,打麻將已成爲壹種普及的健康的娛樂活動。   麻將的基礎花樣源於明代的紙牌“馬吊”。顧炎武《日知錄》中說:“萬曆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啓中,始行馬吊之戲。”同時代的甯波文人李邺嗣有《馬吊說》,支持上述觀點。值得注意的是,馬吊紙牌的花色中有“萬字”、“索子”和“文錢”三種,基本與麻將的花色栩同,但是打法不壹樣。   我們現在能夠查到的關於麻將的早期資料主要見於徐珂《清稗類鈔》:“麻雀,馬吊之音轉也。吳人呼禽類如刁,去音讀。”此外,關於麻將的傳播有壹條史料值得注*,杜亞泉《博史》稱,“相傳麻將牌先流行于閩粵瀕海各地及海舶間,清光緒初年由甯波江廈延及津滬商埠。”也就是說,麻將是清末年間經過甯波,然後推廣到全國的。   甯波在麻將形成中的作用,其實不僅僅在於傳播,而且在於創造。清鹹豐前後,甯波有壹聞人陳政鑰,字魚門,舊居在城內蔣祠巷,此人與英國駐甯波領事夏複禮相交甚笃,後乾脆遷居至江北外國人留居地內,並教會了英國外交官打麻將。這件事我們已經從英嗣人當年的回憶錄中找到了依據;今天陳氏的裔孫直言“麻將是我的前輩發明”,而蔣祠巷舊居的居民仍知曉“屙老爺(陳魚門)發明麻將”的事。麻將是甯波話“麻雀"的讀音,這是因爲陳魚門在骨牌麻將的打法中額創了壹對“麻雀”。今天日本人仍將麻將寫成“麻雀”而讀作“麻將”,但真正的麻雀在日語中讀成另外的音,而且日語中的所有麻將術語,也都采用甯波方言的讀音。與此同時,陳魚門還新創了“杠”、“吃"和用股子定位的方法。總之,麻將是甯波入陳魚門根據馬吊的基本花色和牌九的基本形式新創的壹種骨牌博弈方式,從甯波傳到各地,創造的時間大約在清同治、光緒間。麻將是甯波話“麻雀”的淡音,嚴格地說,它應當寫成“麻雀”。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段麻將術語
  麻將應對的五種標准狀態,是“吃”、“碰”、“杠”、“聽”、“和”。在正式比賽中,五種狀態的官方語言都是漢語,包括國際比賽。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浒傳牌起源說
  據清代大學者戴名世《憂庵集》等古籍記載,有“國粹”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壹個名叫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發明的。萬秉迢被施耐庵《水浒傳》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于是想做壹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經過幾天精心設計,終于研制出了麻將牌。他把麻將牌設計爲108張,暗喻《水浒》中的梁山108位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等。 接下來,萬秉迢考慮到梁山壹百單八將分別來自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增添了“東”、“西”、“南”、“北”、“中”各4張,共計20張牌。同時,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對此,就稱“貧”爲“白”(板),“富”爲“發”(財)。于是,“白”、“發”又各增牌4張、共計8張。最後,便構成了整副牌136張。   由于水泊梁山在宋江的領導下壹心想被招安,想與朝廷求和,並不想打贏朝廷。所以打麻將勝者曆來說“和”,而不說“勝”或“贏”。   最初打麻將只是極爲普通的民間娛樂活動,是艱苦勞作後的壹種放松,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高壓統治下對水泊梁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時麻將在全國的流行,也表明了梁山鬥爭精神在民間的生生不息。只是後來麻將進入統治者階層的生活後,才逐步演變成賭博活動與行賄工具,禍及家庭與社會。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將(Má jiàng,英:Mahjong, Mah-jong或Mah-jongg)是壹種四人骨牌博戲,流行于華人文化圈中。不同地區的遊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在古代,麻將的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說麻將牌實際上是壹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與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將的玩法最爲複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爲中國曆史上壹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麻雀牌起源說  麻雀牌這種說法是最主流的麻將起源的說法。麻將牌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爲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遊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麻雀牌三種基礎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壹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爲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爲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民國竹骨麻將牌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諧音,“鹘”是壹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   那麽爲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較近。太倉話的兒話音念做(/ng/),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兒(/ng/),合在壹起就變成將(/tsiang/)。葉子格戲起源說  明朝名爲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爲三種基礎花色。馬吊牌起源說  有人說,麻將牌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遊戲,又都與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娛樂遊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于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産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壹種長形的竹制品,相當于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股子。   據《顔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爲12道,兩頭當中爲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于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股子),根據擲采的大小,借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爲骁棋(或稱枭棋)。成爲骁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爲勝。未成骁的棋,就稱爲散棋。骁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段麻將術語
  麻將應對的五種標准狀態,是“吃”、“碰”、“杠”、“聽”、“和”。在正式比賽中,五種狀態的官方語言都是漢語,包括國際比賽。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浒傳牌起源說
  據清代大學者戴名世《憂庵集》等古籍記載,有“國粹”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壹個名叫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發明的。萬秉迢被施耐庵《水浒傳》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于是想做壹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經過幾天精心設計,終于研制出了麻將牌。他把麻將牌設計爲108張,暗喻《水浒》中的梁山108位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等。 接下來,萬秉迢考慮到梁山壹百單八將分別來自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增添了“東”、“西”、“南”、“北”、“中”各4張,共計20張牌。同時,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對此,就稱“貧”爲“白”(板),“富”爲“發”(財)。于是,“白”、“發”又各增牌4張、共計8張。最後,便構成了整副牌136張。   由于水泊梁山在宋江的領導下壹心想被招安,想與朝廷求和,並不想打贏朝廷。所以打麻將勝者曆來說“和”,而不說“勝”或“贏”。   最初打麻將只是極爲普通的民間娛樂活動,是艱苦勞作後的壹種放松,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高壓統治下對水泊梁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時麻將在全國的流行,也表明了梁山鬥爭精神在民間的生生不息。只是後來麻將進入統治者階層的生活後,才逐步演變成賭博活動與行賄工具,禍及家庭與社會。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將(Má jiàng,英:Mahjong, Mah-jong或Mah-jongg)是壹種四人骨牌博戲,流行于華人文化圈中。不同地區的遊戲規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在古代,麻將的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說麻將牌實際上是壹種紙牌與骨牌的結合體。與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將的玩法最爲複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爲中國曆史上壹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
麻雀牌起源說

sky999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